电话
最近A股市场风云变幻,特高压概念股异军突起,30cm涨停板频频出现,大盘价值股也开始展现防御优势。作为一名在上海打拼的量化投资者,我发现这些现象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共同点——机构资金的动向。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我这10年来使用量化交易系统的心得体会。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牛市里我总是赚不到大钱?这个问题困扰着大多数散户投资者。在我看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心态或技术分析,而在于能否看清机构资金的真实意图。
巴菲特说过:大多数股票都不如指数。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即使在牛市中,跑赢市场也绝非易事。但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能够持续上涨的股票,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获得了机构资金的持续关注。
我用量化交易系统追踪市场已有10年时间,最大的体会就是:牛市要想让利润奔跑起来,关键是要看懂交易背后的机构大资金真实意图。这不是什么玄学,而是可以通过数据验证的事实。
在市场里,资金共识这个词听起来很玄乎,但其实它的形成机制非常简单——无非就是抢和囤。好东西必然有人抢,好东西也肯定有人囤,这是人性使然。

举个例子,大有能源这只股票在2025年10月涨幅第一。回头看它的走势图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股价起飞前的十多天里,机构和游资反复争夺该股的主导权。这种现象在我的量化系统中被称为游资抢筹,它通常会以特定的数据形态呈现出来。

在我的系统中,资金全景数据可以清晰地展现各路资金的动向。橙色柱体代表机构资金活跃度,蓝色柱体代表游资活跃度,紫色柱体则代表两者同时参与交易。当一只股票反复出现紫色柱体时,就意味着机构和游资达成了某种共识。

这种现象并非个案。如果我们把K线屏蔽掉只看交易行为数据,会发现一个更有趣的现象:

青色K线对应的就是典型的游资抢筹现象。数据显示,在2025年10月9日到10月29日期间涨幅前30的个股中,游资抢筹现象平均出现了3.36次,远高于普通个股的频率。

回到开篇提到的特高压和大盘价值股的异动。为什么这些板块会在年末突然发力?我的量化系统给出了一个有趣的解释:
数据显示,大盘价值风格成份股年内平均上涨8.93%,跑输上证指数。但与此同时,它们的平均股息率达到4.05%,远高于A股整体水平。其中13只个股的股息率超过5%,中远海控更是高达10.59%。
这种高股息特性恰恰是机构资金最看重的指标之一。在我的系统中,高股息+低估值+机构增持的组合往往预示着潜在的投资机会。
34只个股被5家以上机构预测有20%以上的上涨空间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其中中国太保预测空间最大达42.44%,光大银行次之预计有40.65%的提升空间。
十年的量化投资经历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市场永远是对的,但市场的表象往往是错的。真正的投资机会往往隐藏在冰冷的数据背后。
我从不相信所谓的内幕消息,也不迷信技术分析的各种形态。在我看来,唯一值得信赖的就是真实的交易数据——它不会说谎。
比如最近特高压概念股的异动: 灿能电力收获30cm涨停板; 特变电工股价创历史新高; 工商银行股价盘中涨至历史新高…
这些现象看似独立发生,但在我的系统中却呈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它们都伴随着明显的机构资金流入信号。
虽然我不能给出具体的投资建议(这是合规要求),但我可以分享一个重要的心得: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找到适合自己的分析工具比什么都重要。
对我而言,「量化交易系统」就是这样一个工具: 它能帮我过滤市场噪音; 它能帮我识别真正的资金流向; 最重要的是——它能帮我保持理性思考的能力。
记住一点:机构的交易行为不是随机的。他们有明确的策略和纪律性操作模式。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数据理解这些模式,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被市场情绪左右。
现在你应该有了答案——因为你没有看清主导市场的力量在哪里运作;因为你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分析工具;更因为你没有坚持用数据说话的投资理念。
在这个市场中,「让利润奔跑」不是靠运气或勇气实现的;而是靠对数据的深刻理解和严格执行达成的。「牛市捂股」的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区别就在于是否掌握了正确的分析方法。
最后我想说的是:投资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比盲目跟随更重要;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建立在对市场的客观认知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