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国家统计局发布2025年3月份全国CPI和PPI数据,经济学家们再次聚焦于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高瑞东与刘星辰共同指出,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国内通货膨胀的趋势如何演变?
春节错月影响消退,CPI降幅收窄三月,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下跌0.1%,较上月回升了0.6个百分点,符合市场预期。这一变化主要归因于两个因素:首先,由于今年春节假期时间分布不同以往,导致去年基数较高,这种‘错月’效应在本季度逐渐减弱;其次,政府推出的‘以旧换新’等激励措施开始显现效果,促进了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价格稳定甚至上涨。
工业品价格压力加大,PPI跌幅扩大与此同时,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则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同比跌幅达到-2.5%,环比也下降了0.4%。这背后的原因包括全球能源价格走低、出口行业受到外部需求减弱的影响以及内部投资需求复苏缓慢等因素。
经济内生动能乏力,政策应对需加强整体来看,虽然部分领域如消费电子呈现出一定的回暖迹象,但整体物价水平恢复速度仍显迟缓。特别是面对中美之间持续存在的关税壁垒,其对我国制造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系造成的冲击不容忽视。专家建议,未来应更加注重通过积极财政政策与灵活货币政策相结合的方式刺激经济增长,同时加大对创新型企业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风险提示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经济环境依然充满不确定性,海外市场需求回落超预期或国内消费需求复苏不及预期都可能进一步加剧当前面临的挑战。
总之,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精准施策才能有效缓解通胀压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