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鲍威尔必须滚蛋!”特朗普对着镜头咆哮的样子,与其说是愤怒,不如说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
笔者认为,很多人其实都看错了特朗普,本质的原因是因为低估了这位商人出身的总统,其一言一行其实都另有目的——就像前不久突袭伊朗,早就完美诠释了这位总统的演技。
上任以来,特朗普对美联储主席的攻击拉满:又是说人“太慢”,又是拿美联储总部翻修超支说事,甚至放话“解雇信都备好了”。但7月16日他那句“该不该炒他”的公开提问,直接让美元暴跌1.2%——这幅度,相当于美国半年的通胀价值凭空蒸发!
如果说这只是随性发泄,未免太巧了。要知道,美国通胀虽然从2022年9.1%的峰值回落,但离2%的目标还差得远,而特朗普最急需的,正是通胀数据再好看点。或许,他根本不是真要炒掉鲍威尔,而是想用这场“权力闹剧”搅动市场,逼通胀低头。
通胀这东西,从来不止是物价数字,更看市场预期。商家觉得“以后会更贵”,就敢提前涨价;消费者怕“钱越来越不值钱”,就会抢着囤货——这种预期一旦形成,通胀就像脱缰的马。反过来,如果市场觉得“通胀要降了”,商家不敢乱涨价,消费者也愿意等等看,物价反而可能真的稳下来。
特朗普显然摸透了这一点。他对鲍威尔的每一次攻击,都在给市场释放信号:“美联储要变天了,降息快来了。”而降息预期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美元贬值——就像7月16日那样,美元一跌,进口商品的成本看似变高,但市场更在意的是“美联储可能放水”的预期,这种预期会压制企业涨价的冲动。
更妙的是,他选的攻击点都很“接地气”。说美联储翻修超支“浪费纳税人的钱”,骂鲍威尔“不懂经济”,看似是针对个人,实则在动摇公众对美联储“抗通胀决心”的信任。当大家觉得“美联储可能顶不住压力要降息”,对通胀的担忧自然会松口气——这种心理变化,恰恰是特朗普想要的。
但美联储可没那么好忽悠。鲍威尔多次强调“抗通胀是首要任务”,最近的讲话里还说“不会被短期政治噪音干扰”。美联储的经济学家们更清楚,靠炒作压低的通胀,就像吹起来的泡泡。
历史上这种“政治操弄市场预期”的例子,没一个有好下场。委内瑞拉当年为了粉饰通胀,强行干预汇率、指责商家“投机”,结果市场彻底失去信任,通胀飙升到百万级;阿根廷反复用行政手段压物价,最后商家干脆不进货了,货架空空如也。
美国现在的情况虽然没那么糟,但风险已经显现。美元暴跌1.2%后,进口石油、芯片的价格悄悄上涨,这些成本迟早会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笔者认为,特朗普的算盘里,可能还有更大的棋——如果通胀能在他的“炒作”下再降点,哪怕只是数字好看,都能成为民调支持的筹码。毕竟现在的,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CNN节目直言,当前的局势“比囤积症患者的地下室还乱”,没有任何一位总统参选人支持率超过25%!
“的品牌形象已经跌到底了。在美国公众心中,完全是垃圾品牌。”
主持人感叹:“全国初期民调领先者的支持率也不过才25%出头。现在没有一个明确的领跑者。谁最终走上这条路,将会非常值得关注。”
更讽刺的是,鲍威尔还是特朗普2017年亲手提名的。当年他看中鲍威尔“稳健”,如今却嫌他“不够配合”。
现在,美联储的理事们坐不住了。两位特朗普当年任命的理事,最近突然在降息问题上投了赞成票,被外界解读为“向政治低头”。这种妥协,只会让市场更慌:“连美联储自己都动摇了,通胀还能信吗?”
普通美国人。他们可能看不懂美联储的利率决议,但能感觉到钱包在缩水:房贷利率因为美债收益率上涨而走高,超市货架上的商品悄悄换了小包装,连加油站的油价都在美元暴跌后偷偷涨了一毛。
特朗普还在镜头前喊着“鲍威尔必须走”,但市场已经用脚投票。美元指数在短暂暴跌后震荡回升,似乎在说:“别演了,真要抗通胀,还是得看数据,不是看嗓门。”
或许,特朗普从来没想过真要炒掉鲍威尔。他只是需要一场热闹的戏,让选民觉得“他在为通胀操心”。但经济规律不吃这一套,就像一位前美联储官员说的:“你可以一时骗过市场,但骗不了通胀本身。”
(据特朗普公开讲话、美联储利率决议、美国劳工部数据、华尔街日报、CNN等相关信息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