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经济日报杭州11月8日讯(记者李芃达)在11月8日举行的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互联网企业家论坛上,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刘珺表示,当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恰逢新一轮科技革命,人工智能的影响比以往任何一次科技创新都更迅猛、更彻底。
刘珺认为,数字变革引发经济范式质变。数字时代的经济发展、产业跃升不只是量变,更是质变,是向更高阶的生态进化。一是复杂度几何级倍增,经济社会的系统性显著增强,面对多维交互的问题“集”和矛盾“群”。二是精确度大幅跃升,比如对于需经过数百道工序的芯片生产而言,100个0.999相乘才能得到90.5%的良品率。三是广域性特征显著,数据要素只有跨领域、跨区域、跨维度无障碍流转,才能发挥乘数效应。四是供需时空边界被打破,从注意力经济转向参与经济,经济活动以比特形式沉淀,汇聚成数据流、信息流。五是创新分工深刻调整,原始创新的倍增效应极限放大。
此外,数字变革还推动“科”与“技”关系重构。在刘珺看来,人类文明的前进轨迹基本沿着“实践—理论—再实践”路线发展,并在不同领域展开具体分学科的探索,前三次产业革命都是科学在先,技术跟进。进入数字时代,科学与技术泾渭不再分明,技术科学化与科学技术化相互交织,基础学科的边界也被数字技术打破。
当前,大量资本和顶尖人才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涌入AI领域,投资强度呈几何级数攀升,技术迭代持续升维,竞争门槛水涨船高,一些无法突破创新投资阈值的低效主体,难免会被卷入价格战等“竞底”内耗。“必须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避免撒胡椒面式的资源投入,把‘卷’的能量和资源更多用于创新创造,推动市场向新向好发展。”刘珺说。
数字经济以“锻长板”更好“补短板”。从工业时代到数字时代,锻长与补短的内涵外延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全球产业深度分工的背景下,我们既要重视关键领域的补短攻坚,又要注重面向未来的锻长创造。”刘珺建议,只有跳出思维定式,把目光投向替代性技术和颠覆性前沿技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锻长板”,以今日的战略投入开辟明天的技术高地,才能在数字时代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抢占先机,才能在新赛道上构建先发优势。
技术突破对经济社会施加反作用力。技术进步犹如“回旋镖”,在承受推动力的同时,也要求各行各业加快自身变革。以金融业为例,要立足于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满足企业多元化金融需求的目标,提升业务专业化和服务综合化水平,推动新技术落地,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样的道理也体现在非金融企业现代化的方方面面,必须与技术创新同频共振,方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技术突破引领企业创造性颠覆业态流程。刘珺说,技术赋能不是把流程简单从线下搬到线上,而是方法论与经营逻辑的突破,是对原有业态、模式的创造性颠覆,用新业态取代旧业态、新流程覆盖旧流程。对金融业而言,这种创造性颠覆就体现在由“金融科技(Fintech)”向“科技金融(Techfin)”的转变上,科技对金融的重塑将走向更深层次。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要求企业把握好人工智能这一科技发展与产业变革的重要抓手,并将其转化为价值创造的驱动力。”刘珺建议,金融机构要靠前布局人工智能技术,主动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不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提升金融工作的适应性、竞争力与普惠性。

